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文化周刊
罗瑞丰:让田园度假源于乡村长于心底
2019-06-27 06:54:05   
2019-06-27 06:54:05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<p>  一场原汁原味的中式婚礼秀再现传统民俗文化。</p>

一场原汁原味的中式婚礼秀再现传统民俗文化。

  土坯大炕展现的是地道西北风情,美味菜肴考验的是厨师掌勺火候。一盏茶,一壶酒,几碟肴,数位客。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孔雀村的五渡桥农庄迎来送往无数新客旧友。在许多食客眼中,五渡桥农庄是块金字招牌,有最香醇的酒,最美味的菜。

  6月24日,五渡桥农庄门牌头两侧,两个红艳艳的喜字预示着一场婚礼的发生。

  “罗哥,还有包间吗?有几个常州客人想尝尝本地特色。”出租车司机荣子进门后,冲坐在门口的老板罗瑞丰打了个招呼。

  “西边把头还有几间。想点什么菜,跟服务员说。”罗瑞丰回道。

  每每有南来北往的客人提出想吃农家饭,荣子总会把他们带到五渡桥农庄尝个鲜。一来二去,便和罗瑞丰相熟起来。

  荣子说,五渡桥农庄饭菜味道好,价格也算实在,带来的外地客人基本都会满意而归,这也是他成为熟客的主要原因。

  罗瑞丰15年的坚持,让五渡桥农庄有了很多荣子这样不离不弃的熟客。

  2004年,五渡桥农庄的位置还是一片烂水坑,但在银川市区,罗瑞丰与人合开的瑞丰小酒楼已小有名气。

  去四川比赛时,当地农家乐的丰富设施让罗瑞丰萌生办农庄的想法。而在当时,银川本地农家乐还停留在纯吃饭的单一阶段。

  “新华街那么繁华的地段都有饭店倒闭,你为什么还要跑到农村去开店?”想法刚提出来,罗瑞丰便遭到家人的猛烈反对,甚至还有同行投来不理解的眼神。

  填坑、盖房、挖鱼池……第二年,“冤大头”罗瑞丰拉几个亲戚入伙,开始默默改造众人眼中无用的盐碱地。直到后来靠着餐饮、棋牌和垂钓让生意走上正轨后,罗瑞丰才道出他的理由:“那时五渡桥村周边餐饮业很发达,城里人常来吃饭,发展潜力很大。”

  跨进农庄正厅大门,沿着走廊向前,左手边亭台结构的散座边,零零星星种着一些常见菜。右手包间的墙上,贴着好些建国初期的宣传画,让人有种回到过去的错觉。木格窗、土坯炕、拱形顶等细节也让农庄的西北农村风格创意十足,加上罗瑞丰厨师出身,对菜单自然花足心思,由此网罗不少真吃货。

  2014年,在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下,罗瑞丰和许多农家乐负责人增加不少出去学习借鉴的机会,五渡桥农庄的二度改建由此拉开大幕。原先的半弧形顶棚全部改造为钢架阳光棚,厨房也挪到正厅实现明厨亮灶。院子东南角还加盖了一间功能大厅,外面是朴实无华的农家泥塑墙风格,内里摇身一变,各类设施现代感十足,周边村民也由此多了处举行婚礼的好去处。

  停车场、真人CS、儿童乐园、私家菜园、田园烧烤……在罗瑞丰的精雕细琢下,五渡桥农庄的设施一点点地丰富立体起来。今年4月,闲不住的他又与人合作,引入8匹马将私家菜园周边扩出一条跑道,方便游客跑马。

  罗瑞丰还开发了几样农庄“衍生品”。自制石磨面粉、胡麻油、辣椒面和腌制的秋菜成为不少游客走前必买的“明星产品”。起初,这些自制食品只是农庄自用,后来接二连三有游客提出购买,罗瑞丰便起了把它们变成旅游产品的心思。事实证明,效果确实很好。如今除游客外,很多市区的餐饮酒店同行也会来竞相购买。

  金字招牌并非一蹴而就。五渡桥农庄以农耕文化为魂,乡村田园为韵,用它最适合的方式化身人们口口相传的佳地。就像记忆深处总能记起的一丝气息,初时若有若无,平淡无奇,反复品味后,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饱蘸着乡愁的思乡记忆,一份源于乡村,长于心底的美好。(记者 张唯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任岚